日期:2025-07-01 07:10:27
差点,北京国安就爆出了足协杯历史上的一大冷门。好在,平时不擅长扑点球的侯森,在点球大战中展现出了超常发挥,成功扑出了两次点球,帮助国安艰难地挺进了足协杯的下一轮。这一胜,甚至比联赛中的连胜还来得更为曲折。
比赛之前,球队刚刚完成了中超的补赛,显然赛蒂恩希望让主力球员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因此在首发阵容中,除了李磊、池忠国、王刚、张稀哲等久未首发的老将外,法比奥、古加、恩加德乌和塞尔吉尼奥等外援悉数坐在了替补席上。然而,比赛的走势并不如预期。换上轮换阵容后的北京国安,表现极为糟糕,上半场几乎没有创造出威胁对手的机会,反而在对方的错失机会中,被判罚了一个点球。面对如此困境,赛蒂恩只能依靠换上多名主力来稳住局面,但随时间推移,焦躁情绪也逐渐显现,比分始终没有改写。到了常规时间结束时,许多北京球迷几乎已经放弃了希望,以为国安会被爆冷淘汰。
实际上,赛前不少人乐观地认为,国安所在的半区简直是“被保送”进决赛的。然而,敌方显然有着同样的期望。幸运的是,国安最终勉强获胜,但如果真的被淘汰,赛蒂恩的帅位虽不至于马上动摇,但舆论上的口诛笔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展开剩余74%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赛蒂恩在这场比赛中犯下了一个普遍存在于许多外籍教练身上的问题——过度自信于轮换和调整。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新鲜事。帕切科、曼萨诺、施密特和热内西奥等外教都曾在类似的情境下遭遇过滑铁卢。
例如,曼萨诺曾在足协杯的“北京德比”中排出轮换阵容,结果让德扬、巴塔拉等外援以及张稀哲等国脚坐在了替补席上,最终被北京北控淘汰。曼萨诺的这一失利,后来成为了他下课的重要原因。而在曼萨诺之前,帕切科也因足协杯上的大幅度轮换,最终导致球队输给贵州人和并被淘汰,当时外界纷纷批评他自负、过于固执。
施密特在任时,最受质疑的并非他在足协杯上的轮换阵容,而是在联赛首轮对山东鲁能的比赛中,他对球员位置进行了调整,巴顿被安排踢边后卫,吕鹏被推上了后腰,结果遭遇惨败。后来热内西奥接任时,也进行了一些不小的阵容调整,比如将侯永永安排在边前卫的位置,结果同样饱受质疑。
这些经验表明,欧洲名帅常常在面对中超弱队或低级别球队时,表现出过度的自信。他们认为,半主力阵容或者一些意外的人员调整,能够以此“轻松”取胜。甚至有时,他们会通过改变球员的位置来创造出奇制胜的局面。但这种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缺少外援的情况下,国安的表现甚至有时与业余球队无异;而稍作调整,球员的发挥几乎全盘崩溃。
这并非外籍教练的自负或固执,而是他们对中国球员的了解不足。在他们眼中,中超作为中国的顶级联赛,能够在这片赛场上立足,尤其是效力于北京国安这样的老牌劲旅的球员,主力和替补之间应该有着较小的差距。即便做出几人的轮换或调整,表现也应该不至于如此反差巨大。毕竟,在欧洲赛场上,类似的轮换和调整也时有发生,但效果往往没有如此差。
然而,欧洲教练们最终会意识到,中超与欧洲赛场的情况截然不同。在中国足球的环境下,中超与中甲、甚至中乙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除了国家队层级的个别球员外,大多数中超球员与中甲中乙球员之间的差距并不显著。虽然差距确实存在,但并不如欧洲联赛中的差距那样明显。
这一差距的根本原因,正是中国球员在个人技术方面的欠缺。相较于其他足球强国,很多中国球员并未在个人技术上形成鲜明的特点。即使在中超这个层次,许多球员也无法凭借个人能力来突破对手。在国家队层面,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目前的中国队几乎没有能够单打独斗、通过个人突破创造机会的球员,大家的战术素养和技术水平也都比较类似,主要依靠的是传球、跑动和抢断。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球员在战术执行上的单一性。在青少年时期,球员就被过早地纳入到严格的战术体系中,往往没有机会去发展个人特点。这样的培养方式让球员失去了自主决策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导致他们在比赛中的战术适应能力极其薄弱。当球队发生人员调整或位置变化时,球员往往显得手忙脚乱,缺乏灵活调整的能力。
以日本为例,教练在选材时特别看重球员对战术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执行力。那些具备战术理解能力、球感和协调性强的球员,才有机会被认为是有天赋的。而在中国,过早的战术训练限制了球员的个人发展,使得他们在成年后缺乏必要的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许多外籍教练最终都意识到,他们对中国球员的认知过于理想化。他们认为,顶级联赛中的顶级球员,在个人能力和战术理解方面应该无可挑剔。可实际情况却是,当球员进行大规模轮换或调整位置时,他们的表现远不如预期,甚至有时完全不能理解教练的意图。
赛蒂恩这次能涉险过关,运气可谓不小,但他也应当从之前外籍教练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在中超,切勿过分相信球员的适应能力。该让主力出场时,还是要让主力出场,该派外援时,还是要依靠外援。这是他未来需要特别谨慎的地方。
发布于:四川省配资321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