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數量: 7 作者: 本站編輯 發布時間: 2022-11-14 來源: 本站
棒絲、鈦管常見的矯直方法有:張力矯直、正弦矯直、壓力矯直等。
張力矯直是對工件施加超過材料屈服極限的縱向拉力,使之產生塑性延伸而實現形狀缺陷矯正的加工手段,又稱為拉拔矯直。矯直時,在張力矯直機上對存在波浪形狀缺陷的鈦棒、鈦絲、鈦管前后施以超過材料 屈服極限的張應力。該張應力與鈦棒材原有的殘余應力疊加,在延伸較大處,一部分張應力被抵消,使實際變形應力減小,矯直時塑性延伸小;而在原來延伸較小處,由于張應力的疊加,實際變形應力增大,矯直時塑性延伸增大,結果經過張力作用,矯直后的工件各部分延伸均勻了,波浪形缺陷因此就得到了消除。
生產中對簡單斷面的棒絲材、管材廣泛采用正弦矯直方法 。鈦管、鈦棒在斜輥式矯直機上進行的。矯直機的輥數大于4(通常為5~29輥),其工作原理就是通過各輥對工件連續反復的三點彎曲,從而逐步縮小工件殘余曲率的變化范圍。
正弦矯直通常與壓力矯直往往配合使用,首先將彎曲度較大的工件通過壓力矯直機矯直,然后再進行斜輥式矯直。矯直效果主要取決于矯直機壓力和輥傾角大小。壓力的大小取決于合金材料的屈服強度和彎曲度。若為強度高的鈦合金,彎曲度較大時,矯直壓力應大些,反之小些。輥傾角的大小取決于工件直徑,,直徑大的工件應比小的矯直傾角大。矯直完也應將不合格的工件返回重新矯直。實在無法矯直的鈦管應送張力矯直機矯直。
輥式矯直的基本原則為:
(1) 一般輥徑越小、輥數越多,矯直精度越高;輥距值小,則有利于工件的咬入及矯直過程的建立。
(2) 輥式矯直前幾個輥的主要作用是縮小工件沿長度方向殘余曲率的差值,后幾個輥的主要作用則是減小使之趨于均勻的殘余曲率。
(3) 矯直質量的優劣主要取決于合理確定各輥下工件的反彎曲率。在前幾個輥(第二、第三輥)上選用很大的反彎曲率,后續輥上的反彎曲率則按恰好能完全矯直前面相鄰輥處的最大殘余曲率來確定。
(4) 硬化系數7為越大的材料矯直越困難,此時要選用較大的反彎曲率和較多的矯直輥數和較小的輥徑。